截肢者穿著下肢假肢行走時,人們總是傾向于注重步態的和諧。只有當殘肢出現瘀腫、變色,承重和血液循環發生問題時,人們才關心殘肢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殘肢的種種變化,與吸納包容殘肢的接受腔是密不可分的。
接受腔是假肢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與殘肢接觸,支撐著人體重量,控制著假肢運動。穿著假肢舒適與否,完全取決于接受腔是否合適。接受腔是影響假肢穿著舒適性和功能發揮的重要結構。全接觸和最大程度殘端承重是現代假肢裝配對接受腔的要求。不幸的是,它常常被人們忽視。
承重和運動是下肢假肢最根本的作用。殘肢與接受腔間的可靠"連接"保證了假肢功能的實現。它們之間任何微小的"假關節"活動和"活塞運動"都會妨礙截肢者對假肢的精確控制,從而減小站立和行走的穩定性,增加病人能量消耗。殘肢與接受腔間的全面接觸有助于實現殘肢與接受腔之間牢固連接的目標。全接觸要求殘肢至少能夠接觸,并能承受一定的壓力。否則,在安裝假肢前,就應該考慮通過保守或手術方法改善殘肢的質量。
穿著理想的最大程度殘端承重的假肢,截肢者應該能用殘肢站立在接受腔底部,就象截肢前站立在地面一樣。最大程度地用殘端承重是假肢趨于生理的重要條件。殘端承重不僅具有重要的生物力學意義,而且通過殘端接觸和承重,截肢者的感覺神經系統能夠直接感受來自底端的壓力和動作的重要信息。
殘端承重實現了殘肢骨骼負重。它具有防止脫鈣(被動性骨質疏松)的生理作用。對于兒童截肢者,它還可以刺激殘肢生長。
殘端承重能力取決于截肢高度及軟組織質量,取決于外科技術。小腿截肢者中,長殘肢殘端承受負荷的能力不足身體重量的20%;中等長度殘肢較大的截面一般能承受30-60%的體重;短殘肢承重能力更高,甚至可達100%。大腿殘肢的殘端也有大約20-30%的承重能力。通過關節離斷、關節附近骨松質部位截肢以及保留部分足底的足部截肢得到的各種殘肢在短時間練習后能完全承重,具有100%的承重能力。
小腿和大腿假肢的全接觸和殘端承重問題在下肢假肢裝配中最為突出。小腿假肢和大腿假肢通過支撐殘肢上部如脛骨近端、大腿或坐骨來使殘端免荷。這必然導致靜脈及淋巴回流障礙,引起殘肢腫脹。大腿和小腿截肢的部位通過管狀骨,殘端承重能力有限。假肢不可避免地要通過殘肢上端承重來減免殘端的負荷,但應將免荷程度降低到最小,讓殘端最大程度地承重。事實上,殘端的承重能力比一般想象的要高。
殘端在假肢中的承重能力還取決于接受腔的形態和材料。硅膠小腿和大腿假肢技術在材料和技術上給全接觸和殘端承重提供了條件。盡管如此,在現今的小腿和大腿假肢裝配中,仍然能見到許多沒有達到全接觸和殘端承重要求的接受腔。
一些所謂的"高檔"小腿假肢,雖然使用了非常優質昂貴的材料,但也沒有做到全接觸,更談不上殘端承重。殘肢末端與接受腔底之間巨大的空間,是造成殘端變色瘀腫的根本原因。只要在穿上內襯套后輕按底端,截肢者很容易便可知道接受腔是否做到了全接觸。一些截肢者自發地在接受腔底部墊上棉絲,來保持與殘肢的接觸和壓力。他們對全接觸的認識已經超過了假肢技術人員。昂貴的材料并不能代表高檔的假肢質量。
大腿假肢的情況稍好一些。雖然,沒有殘端接觸的吸著式接受腔依然大量存在,但是,全接觸接受腔已經被廣泛地推廣和使用了。
吸著式接受腔的底端與殘肢末端之間有一個大的空隙。它構成了一個密閉空間。密閉空間產生的負壓將接受腔吸著在殘肢上,起懸吊作用。這是早期該接受腔被廣泛采用的原因。穿上用這種接受腔裝配的假肢,殘端受到的外界壓力小于殘肢側面和口型處受到的壓力,淋巴及靜脈回流受阻,不可避免地產生殘端水腫。盡管這種接受腔有如此嚴重的缺點,它仍然在大腿假肢裝配中應用廣泛。主要原因是這種接受腔的制作技術要求較低。
全接觸接受腔保留了吸著式接受腔的優點,消除了它的不利影響。殘肢整個表面,尤其殘肢末端與接受腔全面接觸。殘肢末端承受了來自腔底的軸向壓力。在步行過程中,擺腿時血液被負壓吸到殘肢末端,承重支撐時接受腔底壓迫殘端將血液泵出。血液在殘肢末端如此反復交替地流入和擠出,促進了殘肢的血液循環。
檢查判斷大腿接受腔是否做到了全接觸和殘端承重的方法非常簡單。在承重支撐狀態下,截肢者既可以通過氣閥孔探查殘肢末端與接受腔底之間的間隙和壓力來判斷,又可以通過感受殘肢末端是否受到擠壓來判斷。
為了實現殘端接觸與承重,一方面殘端要有很好的軟組織覆蓋,另一方面接受腔的形狀要與殘端非常吻合適配。這對截肢技術和假肢裝配技術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普遍采用的大腿假肢穿戴方法對全接觸和殘端承重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如今大家都用襪套和氣閥孔來穿假肢。軟組織被拉向殘端。殘端的承重能力受到削弱。接受腔底端的氣閥孔甚至破壞了該處的接觸和承重。只有用特殊的氣閥將接受腔底部的氣閥孔填平,才能做到真真意義上的全接觸。只要沒有更好的方法穿假肢,殘端的承重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發揮。
在我國,下肢假肢裝配沒有能夠普遍做到全接觸和殘端承重,既有認識上的原因,也有假肢裝配技術上的原因,還有截肢技術上的原因。
許多截肢者和假肢技術人員都對這個問題缺乏足夠的重視。他們沒有認識到全接觸和殘端承重會影響截肢者殘肢乃至整個身體的健康。為了避免殘肢末端壓痛給假肢裝配帶來的麻煩,假肢裝配技術人員站在自己的立場而非截肢者的立場,簡單地將殘端懸空在接受腔內,而不愿意追求全接觸與殘端負重的目標。截肢者則因為沒有壓痛而欣然接受。
由于認識不足,再加上又沒有受到截肢者(特殊的消費者)需求的壓力,技術人員缺乏追求先進技術的動力,在技術上做不到全接觸和殘端承重。
全接觸和殘端負重對殘肢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醫療界對假肢技術發展缺乏了解,手術醫生沒有造就一個能夠實現全接觸和殘端負重的殘肢。手術后留下的骨刺、神經瘤、以及糟糕的疤痕等妨礙了新技術的應用。
我們追求全接觸和殘端承重的目標,是為了不影響殘肢的動脈、靜脈、淋巴的循環,不妨礙神經傳導。沒有全接觸和殘端承重的接受腔,遲早會導致慢性血液循環障礙,引起殘端腫脹,直至出現濕疹、水皰、慢性潰瘍,特別是在接受腔口型處出現嚴重的皮膚變化。殘肢因此而喪失承重能力,只能通過上部更緊的口型來承重,形成惡性循環。
在殘端承重的最初階段,殘肢末端軟組織會快速萎縮,從而使接受腔底對殘肢末端的壓力減小。在假肢裝配的初始階段,應對接受腔底部不斷進行適配,適應殘肢末端形態,實現最大程度的殘端承重。